河南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三语文试题及答案

一起优秀网    来源: 17xuexiba      2016-12-15       本文受益:      

温馨提示:手机用户请点击下方“原网页”或“电脑版”进行查看本文,效果最佳! 一起学习吧高考网为你带来河南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三语文试题及答案,以下为详细内容一起来看下吧~
第Ⅰ卷(阅读题,共70分)
一、现代文阅读(35分)
(一)论述类文本阅读(9分,每小题3分)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1-3题。
诗、乐、舞三者最早应是相结合的,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后,它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,但是诗与乐始终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。在我国古代美学中,关于“乐”与“诗”的理论,就有很多记载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。
“乐”在古代是与器乐歌舞合为一体的。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有关“乐”的记载通常是与“德”有关系的。《左传》文公七年记载晋郤缺向赵宣子提到《夏书》中的话,就阐述了“九功之德,皆可歌也”的看法:“《夏书》曰:‘戒之用休,董之用威,劝之以九歌,勿使坏。九功之德皆可歌也。’”可见,在中国古代“乐”与“德”是不能分开的。
《尚书·尧典》中记载了舜“诗言志,歌永言,声依水,律和声;八音克谐,无相夺伦,神人以和”的说法,这是最早对诗有记载的典籍。从中可以看出,在当时,诗主要的作用与“乐”是相同的,是在宗教性、政治性的祭祀和庆典的仪式上祷告上苍,颂扬祖先、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功绩的唱词。这些由祀礼而生的“诗”在《诗经》的《颂》和《大雅》中可以看到。直到《国风》之后产生的诗,才开始具有抒发个人感情的真正意义上的诗。通过史书的记载不难看出,先秦之前的“乐”与“诗”都是为祭祀、祷告上苍、颂扬先祖的活动服务的。
当诗、乐从祭坛和祷告中走出来,变为大众所认可的文学和艺术之后。诗、乐也就具有了审美的功用作用,美学理论是离不开艺术的。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涉及最早的就是诗、乐、舞三者的结合。在孔于之后,诸子百家们在他们的论述文章中对诗、乐的探讨更为广泛。首先对诗、乐情有独钟的当数儒家的鼻祖孔子了,在孔子时代诗乐是结合的,孔子虽然论诗乐分别有侧重,但是,孔子认为诗乐是相通的。孔子在他的《论语·为政》中论述《诗经》这样谈到:“子曰:诗三百篇,一言以蔽之:思无邪。”另一方面,孔子主张善和美的统一。在《论语·八倄》篇中说:“子谓《韶》,尽美矣,又尽善也;为《武》,尽美矣,未尽善也。”《韶》是舜乐.《武》则是周武王乐。
孔子认为的美与善在今天看来就是人们所谈论的道德与审美。《论语·阳货》篇中:“子曰:小子何莫学夫诗?诗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,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”
从孔子开始,诸子百家们对诗、乐都有自己的论述及见解。孟子传承了孔子的审美思想,他从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。孟子认为心是一切德性、善行、事功的总根源。以礼乐教化思想为主的荀子,他根本的出发点就是“性恶说”,他认为因为人性之恶,圣人才制礼作乐以节制以养之,变性恶为性善,社会才能和谐有秩序,因而礼乐教化必不可少。无论是孔子、孟子还是荀子等的思想,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诗、乐的功用就在于审美,通过诗、乐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净化,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。诗、乐作为艺术同时也作为审美功用的一个组成部分,它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。
(摘编自殷红仙《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》)
1.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
A.诗、乐、舞三种艺术形态在最初应是结合为一体的,舞从诗、乐中脱离出去后,诗、乐仍然保持着固有的关系而存在。
B.孔子之前的典籍《夏书》中,有关郤缺向赵宣子阐述“九功之德,皆可歌也”的记载,表明了古代“乐”与“德“不能分离。
C.有关“诗言志”的最早记载出自于《尚书》,当时的诗主要用于祭祀和庆典仪式,其作用和“乐”相同,常以唱词的形式呈现出来。
D.今天,我们在《诗经》中的《周颂》《大雅》等篇章里,仍然可以看到先秦时期所进行的祭祀、祷告上苍、颂扬祖先等活动的内容。
2.下列理解和分析,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
A.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的真正意义上的诗歌产生于《诗经·国风》,之后诗歌逐渐从祭坛、祷告中走向了大众,成为人民群众认可的文学和艺术。
B.在中国历史上,最早对“诗”“乐”极力推崇并大加阐发的人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,他认为诗和乐之间具有相通性。
C.孔子用“思无邪”三字,高度概括了《诗经》中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的特征,即思想纯正,这是孔子对诗所做出的重要论断。
D.在“乐”方面,孔子认为《韶》是尽善尽美的,这应与舜具有圣德,得以禅让有关;而《武》则没有尽善,可能与武王是通过武力得到天下有关。
3.根据原文内容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
A.中国古代美学中有关诗与乐理论的记载有很多,这与诗、乐作为艺术本身具有审美功用有关,而诗、乐、舞三者的结合是中国美学中最早出现的内容。
B.通过《论语·阳货》可以看出,孔子对《诗经》有高度的评价,认为里面不但有事君、事父之道,可以学到很多的道理,还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。
C.孔子之后的诸子百家对诗、乐的探讨更为广泛,虽论述和见解不尽相同,但都认为审美是诗、乐的功用,通过诗、乐最终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D.与孟子相比,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苟子在阐述“性恶说”时,更侧重从人性修养、社会秩序方面阐述礼乐的教化功能,因此具有更强的社会现实意义。
 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  http://www.17xuexiba.com/yw/
一起文库网    优秀网    www.17xuexiba.com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[责任编辑:学习吧]
一起学习吧 |   优秀网 |   考试热点 |   高考地图 |   高考网 |   志愿填报 |   文库下载 |   高考查分 |   安全教育平台

  学习吧手机版   优秀学习网 备案号:闽ICP备16004255号-1 懒人考试网

本站所有资料完全免费,不收取任何费用,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,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

Copyright 2021 一起学习吧, All Rights Reserved.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