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衡水中学2016-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(3)

一起优秀网    来源: 17xuexiba      2016-11-17       本文受益:      

温馨提示:手机用户请点击下方“原网页”或“电脑版”进行查看本文,效果最佳!
25. 中英《南京条约》的第一条为“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,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,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”。对此条款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
A.是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
B.表明英国想同中国保持长久和平关系
C.体现了英国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
D.为侵略中国所作的托词
26.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、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,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,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。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,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《南京条约》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
A.开放五口通商 B.割香港岛给英国C.赔款2100万银元 D.中英协定关税
27. “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,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,相反,它具有积极意义: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,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。”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
A.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.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
C.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.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
28. 据记载,在攻陷涿州前,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、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。到涿州后,为防止清军的进剿,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。材料表明义和团
A.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B.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
C.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.放弃了“扶清灭洋”初衷
29. 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,毛泽东指出:“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,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。不然,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。”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
A.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.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
C.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.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
 
30. 美国企业家百森(1875—1967年)就中国近况谈到:“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,我认为这不正确。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,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。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。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……事实上,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,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,即瓜分中国。”文中的“起义”是指
A.太平天国运动 B.义和团运动 C.辛亥革命 D.北伐战争
31. 方汉奇在《中国近代报刊史》中指出,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《民生报》、《民立报》、《民强报》,共和党一进步党《民声日报》、《共和民报》,自由党《民权报》,国家学会《国权报》,国民联合会《中华日报》,中华民国工党《觉民报》。这些报纸的创办(
A.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.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
C.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.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
32. 1906年,章炳麟说:“老子是胆怯的,主张自然进化,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。”1913年,他却说:“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,使愚民之术不得施。” 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是由于
A.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 B.老子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的扩大
C.当时的统治者推行“尊孔复古” D.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
33. 莫理循出任《泰晤士报》中国记者期间(1897~1912年)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:“迄今为止,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、反政府的、反朝廷的运动。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。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。”他的观察
A.反映出“运动”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.肯定了“运动”对社会转型的意义
C.没有准确认识当前“运动”的影响 D.体现出列强对“运动”的支持立场
34. 《郑超麟回忆录》中写到:“中华民国八年……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,可以说,是在这一年觉醒的;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。”“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”主要是指
A.实业救国愿望 B.民主科学思想 C.社会主义思想 D.爱国救亡精神
35. “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,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。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,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,为革命势力之仇敌。……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……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。”这一宣言
A.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.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到来
C.表明中共吸取了大革命失败教训 D.激发了根据地民众投身土地革命
36. 许倬云在《历史大脉络》中说:五四运动与国民党的号召,并无彼此参与的关系,却有互相呼应的效果,为北伐铺设了民意基础。作者认为二者互相呼应是基于共同的
A.指导思想 B.斗争策略 C.实践方式 D.革命任务
37. 有资料统计表明,上海江南制造总局“在前清光绪、宣统年间通常用五、六千人……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、宁波、湖北、安徽、天津等处。”甲午战后的上海,“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”,来自全国各地,致使“工人伙多,有用之不竭之势。”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
A.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.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
C.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.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
38. 1908年《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》曾列举天津商会开办以来“解商纷,苏商困,救商急,恤商难”,此外还办报纸、兴学堂、救灾、戒烟、劝工、参与地方治理等。材料反映出商会
A.主导了中国的近代化 B.解决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
C.践行了“实业救国” D.成为了基层的政经一体化组织
39. 曾国藩、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、薛焕等人感知,在军事上,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,因而需“借洋兵助剿”,在中央的奕䜣、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,向西方学习长技。材料主要说明
A.清政府已认识到“借师助剿”的重要性
B.洋务派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壮大了势力
C.太平天国间接地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
D.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
  高考历史模拟题  http://www.17xuexiba.com/lishi/
一起文库网    优秀网    www.17xuexiba.com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[责任编辑:学习吧]
一起学习吧 |   优秀网 |   考试热点 |   高考地图 |   高考网 |   志愿填报 |   文库下载 |   高考查分 |   安全教育平台

  学习吧手机版   优秀学习网 备案号:闽ICP备16004255号-1 懒人考试网

本站所有资料完全免费,不收取任何费用,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,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

Copyright 2021 一起学习吧, All Rights Reserved.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