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考备考进行时】201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

阳光学习网    来源: 一起学习吧      2017-03-12       本文受益:      

温馨提示:手机用户请点击下方“原网页”或“电脑版”进行查看本文,效果最佳!
2017年高考悄然来临,第二轮总复习的号角已经吹响,但是很多同学在面对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题时犯了难,不知道改怎么快速又有效的解答这一类题目。
鉴赏诗歌离不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,但是,诗歌的表现技巧很多,举不胜举,如何鉴赏?其实,无论其如何诡谲多变,万变不离其宗,只要掌握了景与情、虚与实、形与神、隐与显等表现手法,便可以一举三反、触类旁通,大大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。
 
1.景与情:景指景物,情指人的感情。景与情出现在诗词中,最常见的是触景生情,寓情于景,所谓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(王国维)。
 
[例一]               辛夷坞       王维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木末芙蓉花,山中发红萼。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涧户寂无人,纷纷开且落。
 
     [注]木末,即树杪。芙蓉花即辛夷花,辛夷花花苞打在枝头的最末端上,形如毛笔,含苞待放时,很像荷花箭,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。
 
诗开头两句写辛夷迎着料峭春寒,在那高高的枝头绽艳吐芳。但是山涧寂寥,无人赏识,灿烂的鲜花在颓然中纷纷凋谢。这是一首写景诗,但是,我们透过这幅画面,不是也分明看到了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怀才不遇的感叹?
 
 
[例二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虞美人?听雨      蒋捷
 
     少年听雨歌楼上,红烛昏罗帐。壮年听雨客舟中,江阔云低,断雁叫西风。 
 
     而今听雨僧庐下,鬓已星星也。悲欢离合总无情,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。
 
这首词概括了诗人的一生,少年时的欢乐,壮年时的漂泊,老年时的凄凉,全是通过景来体现的。但是景中有情,情景交融。最后两句抒发了一种对人生对时世无可奈何的心境,人世是如此无情,一切都任由它去罢,去罢。那点点滴滴的雨声,不是滴在地上,而是打落在早已麻木的心上。
 
下面这首诗与上两首不同,它主要抒情,最末一句才写景。
 
[例三]               从军行七首(其二)      王昌龄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琵琶起舞换新声,   总是关山旧别情。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撩乱边愁听不断,   高高秋月照长城。
 
     [注]“关山”,语义双关,既指景物,又指曲“关山月”。
 
前三句写声,直接抒写那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的边愁,最后写景:明亮的秋月高挂无边无际的天空,绵延万里的长城,横亘在塞外大地上,望不到哪是它的头,哪是它的尾,这景暗示着将士们那无穷无尽的边愁哪,何时才有一个尽头?这里要特别注意,诗人用的是边愁,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乡愁,它含有两层意思:一是指那连年累月的战争,没完没了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尽头,二是与之而来的归期,又遥遥不知道要捱到何时,国事、家事搅成一团,“此恨绵绵无尽期”,抬头仰望,只好聊寄愁心与明月了。
 
陈子昂的《登幽州台歌》,则又与上述不同,通篇直接抒怀,抒怀中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图景。
 
[例四]               登幽州台歌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!
 
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怀才不遇,寂寞无聊的情绪。全诗无一字写景,但我们念这首诗,会深刻感受到一种悲壮苍凉的氛围,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迷迷茫茫、莽莽苍苍的图景,而在这幅图景面前,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、请缨无路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,因而深深为之感动。这首诗写于武则天神功元年,诗人随武宜攸征讨契丹,提出许多作战方略,不仅未被采用,还受到降职处分,战争也大败而归。归途中,诗人登上幽州台,想起战国时候的燕昭王,在这里招纳贤士,乐毅得以大展宏图的典故,而自已却满腹才学,无以施展,于是感慨系之,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:我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出生,遇上燕昭王那样的贤君,我为什么不能晚一点出生,遇上类似燕昭王这样的贤君,偏偏不早不晚出生在这样的时代!我为什么如此地倒楣?悠悠苍天啊,我问你,你不说;莽莽大地啊,我问你,你不语,怎不叫我独自悲伤,怆然泪下!
 
一般说来,情景相生,有什么样的景生什么样的情,有什么样的情描什么样的景。但有时却不是这样,情与景异,这便是王国维所谓的乐景写哀愁,哀景写乐情。
 
[例五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诗经?郑风?风雨
        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。既见君子,云胡不喜。
一个寒冷阴暗,凄风苦雨的早晨,鸡鸣不止,心烦意躁,就在这样一个似有横祸飞来的时刻,突然喜从天降,久别出征的丈夫意外地归来了!那骤见之喜、欢愉之情,难以自禁。这便是人们所说的以哀写乐。
 
[例六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绝句       杜甫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江碧鸟愈白, 山青花欲燃。今春看又过, 何日是归年?
诗人将江、山、花、鸟分别敷上碧绿、青葱、火红、洁白四种舒心悦目的颜色。景象清新,令人神怡,不可谓不美;可惜岁月荏苒,归期遥遥。秀美的春色,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,相反,景色越美,就越勾起飘泊的伤感。这便是所谓以乐写哀。
 
不管是以乐写哀,还是以哀写乐,都采用抑扬手法,或者先抑后扬,抑为了扬,如《诗经?郑风?风雨》;或者先扬后抑,扬是为了抑,如杜甫这首《绝句》。
 
2.虚与实:虚实相映,虚实相生,是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。所谓虚和实,就所写的对象而言,景为实,情为虚;形为实,神为虚。就所用的方法而言,具体为实,抽象为虚;详明为实,省略为虚;眼见为实,想象为虚。景与情,前文已述,形与神,后文另有说明,此处专指方法而言。
 
[例一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泊秦淮     杜牧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烟笼寒水月笼纱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《后庭花》。
[注]《后庭花》即《玉树后庭花》,传说为荒淫误国的南朝陈后主所制,后人称其为亡国之音。
 
这首诗表面看是抨击商女“不知亡国恨”,可是爱用心思的读者不难想到,商女,是侍候他人的歌女,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。可见,诗人批评商女只是一种曲笔,真正“不知亡国恨”的是听座中的欣赏者──封建贵族、百官、豪绅。诗人实写商女,虚写贵族,以实衬虚。
 
[例二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望岳      杜甫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岱宗夫何如?齐鲁青未了。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荡胸生层云,决眦入归鸟。会当临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 
诗开头六句分别写山色、山形、山高。最后两句是设想登上山的最高峰俯瞰,这是打算,是想象,是还没有付诸行动的虚写。诗由实而虚,加重感情的份量。
 
[例三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点绛唇     姜夔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丁未中,过吴松作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燕雁无心,太湖西畔随云去。数峰清苦,商略黄昏雨。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四桥边,拟共天随住。今何许,凭栏怀古,残柳参差舞。
 
         [注]天随,晚唐诗人陆龟蒙,自号天随子,隐居松江甫里。作者常以陆龟蒙自比。
 
大雁似无任何心事,悠然地随云飘去;山峰似有无限心事,在黄昏苦雨中嘀咕着什么。诗人呀,本想不管红尘世事,“拟共天随住”,可如今是什么时世呢?“凭栏怀古”,他想起了什么?诗人虚晃一枪,一个字也没有说,但透过那“残柳参差舞”之景,完全可以想象到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,能听到澎湃在诗人内心的身世之感、家国之悲,他能效法陆龟蒙从尘世隐退吗?这里景为实,情为虚,借眼前实景衬内心之情。
 
[例四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  李白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一为迁客去长沙, 西望长安不见家。黄鹤楼中吹玉笛, 江城五月落梅花。
 
乾元元年(758),李白因李璘谋反事件受牵连,被流放夜郎(今贵州遵义附近),途经黄鹤楼,来到这处当年西汉贾谊曾经到过的地方,抚今追昔,由人及己,感慨系之,于是写下这首诗。一、二句语义双关,表面上写贾谊贬迁长沙,仍念念不忘朝政,实际上是自己内心的表白,暗示自己遭贬,和贾谊一样都是千古冤案。三、四句写听到笛声的感受。“梅花”二字也是双关,既指乐曲《梅花落》,又指梅花。那末江城(南方)五月哪来的梅花呢?这就是虚景,是诗人听到《梅花落》的曲子,眼前幻化出来的景象。这一幅虚景能激起我们多少丰富的联想:从梅花反常地纷纷飘落在五月江城,我们联想到,在那极不合理的社会里,即便贾谊、李白这样杰出的人才,都饱经忧患,屡受摧残,生不当时,这是历史的颠倒。梅花本开在冰天雪地的严寒,现在竟然飘落在五月的江城,由此我们又联想到,诗人即使在南方的盛夏,也感受不到丝毫的温暖,相反,只觉得冷风嗖嗖,寒气袭人,这社会实在冷酷,这世态过于炎凉,生存的环境竟如此冰凉,诗人的心是多么的苍凉!
 
[例五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出塞       王昌龄
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叫胡马度阴山。
 
读这首诗,在语言上先要弄清四点:一、第一句是互文,意思是关塞是秦汉时的关塞,明月是秦汉时的明月。二、“但”,不是表转折,“但使”二字是表假设“如果”。三、“龙城”,匈奴祭天之处。汉车骑将军卫青追击匈奴,曾抵达龙城。四、“阴山“就是现在的大青山,阴山之下便是内蒙古大草原。北朝乐府民歌《敕勒歌》:“敕勒川,阴山下,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,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这个“阴山下的敕勒川”也就是大青山下的内蒙古大草原。这蒙古草原,在古代无论是对于汉族,还是对于匈奴族,战略地位都非常重要。因为汉族如果失去它,匈奴就可以长驱直入;而以游牧为业的匈奴族如果失去它,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依据。(翦伯赞《内蒙访古》)
 
鉴赏这首诗,关键就是体会它虚虚实实的表现手法。明月啊,还是那秦汉时候的明月;关隘啊,也还是那秦汉时候的关隘,但是,我们现在出征的将士啊,长年累月,至今还不能归还!这怎能不激起诗人对历史的回溯。他想起,秦始皇“令蒙恬北筑长城,却匈奴七百余里,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”;他想起,汉朝霍去病,追击匈奴一千多里,封狼居胥山而凯旋;他想起,大将军卫青直抵龙城老巢,“笑谈渴饮匈奴血”;他更想起,那“才气天下无双”,令匈奴闻风丧胆的“飞将军李广”,这一曲曲凯歌,这一个个豪杰,让诗人生出多少感叹!很显然,现在的“未还”是实况,诗人却将其虚写;秦汉时的“还”是想象,是虚,诗人却实写。诗人由实而虚,又由虚而实,于是进一步发出下面的感慨: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叫胡马度阴山”。当年有龙城飞将在,能够不叫胡马度阴山,这是想象中的虚景,诗人却实写。但是,现在呢?胡马早就度过阴山了,因为没有了“龙城飞将”啊!这个实实在在的情况,也是真正想要告诉读者的最主要的内容,诗人却是采用了虚写的方法,把它藏在话里面,让读者自己去想象。这首诗就是这样虚虚实实,把唐朝(玄宗天宝年间)边境战争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进行对比,含蓄地讽刺了唐朝统治者的腐败,揭露了指挥边塞战争的将领无能。
 
[例六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月夜      杜甫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今夜鄜州月, 闺中只独看。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香雾云鬟湿,清辉玉臂寒。何时倚虚幌,双照泪痕干?
 
诗作于天宝十五年,是年六月,安禄山叛军进攻潼关,杜甫携带妻小逃到鄜州,在暂时安顿好家眷之后,杜甫即于八月离家,准备投奔唐肃宗,途中被叛军捉拿,押解至长安,诗人在囚系中,眺望明月,思念亲人,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。
 
这首诗写得凄婉动人,催人泪下,除了情真,就是它的虚虚实实的表现手法。明明是诗人孑然独身在长安眺望明月,思接千里之外的亲人,诗人却虚写这个实情,而细细地描写远方的妻子是如何地思念自己:“今夜鄜州的月亮也一定和长安的月亮一样的圆、一样的亮,我那孤单的妻子呀,也一定在眺望明月,蹙眉忧思。那些年幼无知的儿女,她们怎能理解母亲的心思。妻呀,你在想什么?你在想当年居留长安的岁月,一家人团团圆圆,恩爱相处?不,你是在想,离家而去的丈夫,现在又飘零在何处?”明明是诗人“此恨绵绵无绝期”,夜深了,天凉了,诗人的内心仍如潮水般翻滚,任露水打湿了头发,任双臂冻得冰凉,任星移斗换,任玉兔西沉,他一颗心随着明月飘向远方,妻儿的饮食起居,安危冷暖,一桩桩一件件,无不牵挂在心上。但诗人不写这些,而是想象妻子站在门外思念自己,久久不忍归屋:“水雾早已打湿头发,露珠和着泪水点点下滴;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上,冻得冰凉。爱妻的那颗心呀,也许正在滴血,比这月光更加冰凉,她怎能不牵肠挂肚:远方飘零的夫君呀,你可否安康?”以上描写“独看”,这是实,诗最后想象未来的“双照”,则又是虚。以后的“泪痕干”是虚,现在的“泪不干”是实。这“双照”,它既是诗人对未来的盼望,也是妻子对未来的盼望,诗在最后就这样把虚与实融为一体,情感便也因此上升到了高潮:“何时才能团聚,双双倚在窗前,眺望明月,互诉乱离的痛苦,互拭重逢的热泪呀!”对重逢的渴望越是热切,便越是见出重逢之艰难,也越见出乱离之惨痛,一个破碎了的家,一颗破碎了的心,诗人不忍心下想,读者也不忍心卒读。
 
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很大,不少诗人都模仿这种手法写出了动人的诗作。例如白居易《邯郸冬至夜思家》:“邯郸驿里逢冬至,抱膝灯前影伴身。想得家中夜深久,还应说着远行人。”明明是诗人自己“思家”,深夜也没能入睡,却偏偏写家人是如何思念自己。
 
需要指出的是,这种表现手法的发明权不在杜甫,最早见于南朝乐府民歌《西洲曲》,那是写一个住在江南的青年,划着小船去江北西洲与他日思夜想的恋人约会,诗作不是从正面描写这个青年如何地思念自己的恋人,而是描写这个青年在划船的途中,想象他的心上人在家中是如何的坐立不安,是如何的思之心切。
 
诗作这种以实为虚,以虚为实的表现手法,之所以极富表现力,完全是缘于我们的生活体验。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,当你对久别的亲人深深思念的时候,你会对他的一举一动想象得非常具体,而你越是想象得具体细微,说明你对他的思念也就越深。我们的古人对于这一点早就心领神会,写出过许多优秀诗篇。
 
3.形与神:形,即诗作描写的形象,即物,而寓于这个形象之中的感情、思想、理念以及人物风貌、性格特征,即为神。形是实的,神是虚的,一首优秀的诗作一定是形神兼备。
 
[例一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观祈雨      李约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桑条无叶土生烟,箫管迎龙水庙前。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朱门几处看歌舞,犹恐春阴咽管弦。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[注]咽,乐器受潮而声音变得咽哑。
 
诗人从生活中觅得两个原始的形象,一方唯恐不雨,一方唯恐春阴,将其组合在同一画面里,形成鲜明的对比,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。
 
 
[例二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观书有感      朱熹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昨夜江边春水生,艨舯巨舰一毛轻。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向来枉费推移力,此是中流自在行。
这是一首哲理诗,诗人因“观书有感”而联想到所见景物,从而揭示一种哲理──你可以理解是,诗人在这里强调孔孟学说的力量,掌握了它,治理国家就如水上行船;你也可以理解是,办事情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;你还可以照现代人的观点理解,知识就是力量。而周振甫先生说:这是写“读书的两种境界,开始时很费力,像水浅时要驶行一只大兵舰那样推移不动。后来时机成熟了,工夫到了,读起来就很容易,不费力,好像春水涨了,大兵舰浮起来,可以在中流自在地航行”。(《诗词例话》)
 
[例三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咏煤炭         于谦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凿开混沌得乌金,藏蓄阳和意最深。爝火燃回春浩荡,洪炉照破夜沉沉。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鼎彝元赖生成力,铁石犹存死后心。但愿苍生得温饱,不辞辛苦出山林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[注]鼎彝,鼎,古代烹饪器;彝,古代宗庙中的礼器。常于上刻铭记功德的文字。
 
这是一首咏物诗。首联写采煤,颔联写烧煤,腹联写煤之功,尾联写煤之心,以煤喻人,讴歌了一种高尚的人格。这类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寄托性,托物言志,寄情于物。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关,句句写物,又句句写人,言在物而意在人。
 
4.隐与显:英国著名政论家、艺术评论家、画家罗斯金说,读书是对“人类高级智慧的探求”,书中有三种情况难以揣摩:一是作者没有说完的话,而这很可能还是最重要的话;二是作者以隐晦方式(例如寓言)说出的话;三是“一些睿智之士好把他们的思想潜藏胸底,秘不示人”的话。而这三点在诗歌里表现得最为突出。诗要用最小的篇幅表达最丰富的形象,它不能不凝炼,它不能不隐晦,它不能不含蓄。这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难点,但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。鉴赏诗歌,就是要使约者丰,简者繁,隐者显,蓄者露,把那些隐藏在字背面的东西挖掘出来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鉴赏诗歌,实际上就是一次再创作,也是一次再创造。
 
[例一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玉楼春?春景     宋祁
 
东城渐觉风光好,縠皱波纹迎客棹。绿杨烟外晓寒轻,红杏枝头春意闹。 
 
浮生长恨欢娱少,肯爱千金买一笑?为君持酒劝斜阳,且向花间留晚照。
 
历来的词评家对词中“闹”字倍感兴趣,因为它能激起人们多么丰富的想象:红杏怒放,争奇斗艳,花形纷繁,竞相吐芳;蜜蜂在花间嗡嗡嘤嘤,蝴蝶在枝头翩翩跹跹;和风习习,杏叶飘飘,好一番热闹怡乐的景象!
 
然而词中最后那句诗,更值得我们玩味呢。人生一世,艰难困苦,欢娱恨少,忧患苦多,纵掷千金,难买一笑。诗人也许曾经感叹过自己一生坎坷太多,也许曾经后悔过自己过于平凡庸碌,总之,生命如弹指一挥,很快便到了晚年,是悲是喜?是苦是甜?是忧是乐?是颓丧还是振作?我们看看,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:杏花姹紫嫣红,璀璨夺目,光芒四射的夕阳藏匿在花丛间微笑,两两相映,多么鲜艳,多么灿烂,多么辉煌!诗人要留住这样的晚照,这分明是表达他的一种美好愿望,那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,也如这夕阳晚照一样大放异彩。这里没有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的感叹,有的只是“老夫喜作黄昏颂,满目青山夕照明”的豪情。
 
[例二]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过故人庄        孟浩然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绿树村边合,青山阁外斜。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
 
有两类诗作不好读,一类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种“密不示人”的诗,读这类诗,好似雾中看花,朦胧不清,有时甚至把你打入九里雾中,根本摸不清头脑,如李商隐的《锦瑟》,读了一千多年,个个都说它写得好,但是好在何处,却是谁也说不出个名堂。不过这类诗有个好处,一旦把它读懂了,诗味也就悟出来了。另一类就是明白如话的诗,每个人都一看就明白,可就好比一杯白开水淡得很,吞得下没味道。淡而无味的诗有什么看头?孟浩然的《过故人庄》,就是这类诗,它“淡到看不见诗”(闻一多)。但是无数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,“作诗无古今,欲造平淡难”,因为淡而要有味,这是极不容易的,非大家高手不能做到。孟浩然的这首诗,恰恰就妙在它淡而不乏诗味。那末它“味”在何处呢?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分析的:首联写应邀赴约,邀者殷勤,往者爽快。颔联写田园风光,清秀幽静,令人神往。颈联写宾主交谈,酒酣话长,情投意合。尾联写再次相约,尔尔诺诺,情真意切。因此,诗之味就在“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体”。(《唐诗鉴赏辞典》)照如是分析,好像也出来了那么一点味道,但顶多是一杯薄酒罢了,难得有人再三品味。
 
那末我们要问,诗人为什么与那个田家会如此意气相投呢?从他与田家淳朴诚挚的感情中,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?这才是诗味所在。要弄出个究竟,就非把隐藏在诗背后的那些东西挖掘出来不可。
 
“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”这个“田家”“故人”是个什么人呢?诗中“具鸡黍”三字引用了一个故典,交代了人物的身份。这三个字出自《论语?荷蓧丈人》:丈人“杀鸡为黍”,请子路吃饭。这个丈人是个什么人呢。孔子曰:“隐者也。”陶渊明诗:“是以植杖翁,悠然不复返。”(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》其一)“遥谢荷蓧翁,聊得从君栖。”(《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噀田舍获》)原来这个“故人”就是陶渊明所景仰的“荷蓧翁”式的隐士。
 
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廓外斜。”为什么偏偏只写树和山呢?原来陶渊明诗云:“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”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。故人好一个居处啊,简直是桃花源再现!
 
“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”为什么只说“桑麻”,不话“稻粱”?原来陶渊明诗云:“相见无杂言,但道桑麻长。”
 
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”这不只是古人重阳赏菊的习俗,也不只是陶渊明爱菊,原来其中也有一个典故。南朝梁萧统《陶渊明传》载,陶渊明曾在九月九日重阳节,“出宅边菊丛中坐,久之,满手把菊”,忽然见到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,他“即便酌酒,醉而归”。
 
由上述看来,诗中的故人就是陶渊明式的隐士,难怪诗人与其是那么的情投意合,诗人对田家生活的赞美,实际上就是写诗人对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心向而神往之。
学习文档  http://www.17xuexiba.com/doc/
一起文库网    一起学习吧    m.17xuexiba.com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[责任编辑:柳晓飞]
一起学习吧 |   优秀网 |   考试热点 |   高考地图 |   高考网 |   志愿填报 |   文库下载 |   高考查分 |   安全教育平台

  学习吧手机版   优秀学习网 备案号:闽ICP备16004255号-1 懒人考试网

本站所有资料完全免费,不收取任何费用,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,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

Copyright 2021 一起学习吧, All Rights Reserved.|